杜威的美學:

西文aesthetics(美學)一字源於希臘文aesthesis,意指「感官知覺」(perception by senses)。但美學的研究對象並不是所有的感官知覺活動,而是以與美感知覺相關的活動或經驗為對象。(林逢祺,1999123)。杜威美學的理論基礎是他的自然主義形上學,他認為在適當的控制下,經驗是揭開自然奧秘的唯一方法。人要了解藝術就必須回到日常生活經驗,因為藝術起於人生,他在「藝術及經驗」書中強調恢復美感經驗與平常經驗知連續性。在激動中的寧靜即是藝術,如同人生是平衡與和諧不斷失去與重建的過程。藝術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最直接的唯一力量,他視藝術為所有一切現存的傳達方式中最有效的一種工具。例如文學、音樂、圖案、繪畫、雕刻、建築、戲劇、小說和詩歌等等。都是悠久文明的工具。「藝術作品是唯一能在充滿隔閡,和阻礙社會經驗發展的世界裡,人與人間完全沒有妨礙的交通媒介。」(趙仰雄,198781)藝術家創作的最終目的,是要讓人感受到他對世界經驗之洞察。

杜威認為,唯有當藝術具有人生的實質,而美感經驗成為現實經驗的縮影時,藝術才能在濃縮現實人生的美感經驗中發榮、滋長,表現出價值與意義的累積,欲望與理想的滿足。藝術館是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興起的紀念碑。資本家為了證明自己不只是追求物質的滿足,因此附庸風雅,成立博物館放置收藏品,這些使人取得崇高文化地位的事物,脫離現實生活,並非本位文化的一部份。一般人認為藝術是脫離現實的,往往認為藝術與生活經驗事物不同,只有在戲院、畫廊、藝術館才看得到,杜威認為,這些場所和藝術一點關係也沒有,真正和藝術有關的是有價值意義的社會生活。「它們是民族地位的象徵,他們有統一的作用,它們有統一的作用,它們經由獨特的途徑,使人類經驗變的豐富,它們具有道德與智慧的價值。從心理和社會兩種角度來看,藝術不是多餘奢侈之物,它代表發展的基本力量。」

中國儒家提倡六藝(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),即美育藝術結合德育和智育。         

例如孔子: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、游於藝。」(論語述而篇)杜威和孔子一樣,將文藝當作一項重要的消遣項目。「若教育不能提供有益身心的娛樂,和訓練出一種追求娛樂的能力時,那被抑制的本能,便會發出各種不同的非法衝動。」教育負有一種制定合宜規範的責任,使人享受消遣行樂的時間,不單是為了人類的健康,也為了娛樂對心智的習慣所生的永恆影響。 他稱純藝術為「道德的必需品」,與中國儒家學者「文以載道」的觀念殊途同歸。藝術能創造道德的價值,使之具有人性。「任何種文化的藝術,都會變成同情地透入遙遠的外地文化經驗的方法。」

藝術經驗的特色是統一、完整、美感。杜威採用詹姆士「經驗的雙管(double-barrelled)」的概念,認為經驗包含了經驗的過程與所經驗的事物,日常生活經驗可區分為審美與非審美經驗,審美經驗兼具理性與感性,是組織完整的統一體。杜威認為不論機械的藝術或純藝術,教育是一種藝術,而不是一種科學。藝術經驗是人類完整經驗在美育活動上的發揮。美育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起點,著眼於全人教育的發展,因此美育可以陶冶人性,促進個人與整體社會環境的互動,台灣教育長期處於文憑主義至上,過度重視智育而忽略了人文藝術的重要性。最近幾年,情意教育與品格教育,又重新被學者重視。如何藉由教育的力量,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和審美觀,並實際融入生活,杜威的學說,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並加以實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drose05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